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头顶名校光环的学生一定都会有好的发展。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他们也担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
01 名校生同样很焦虑
1 | 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
还记得那篇300万阅读量的《上了985,211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吗?
这篇文章的作者曾经以为自己很特别,全省文科47名,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进了复旦。直到后来才意识到,复旦在校本科生13361人,加上交大、北京、清华,差不多有5万人,这五万人和她一样,同样优秀,深圳很多人比她更优秀。考上复旦确实很厉害,但是复旦里的人都厉害,自己没多特别。
当她发出那篇文章后,收到很多留言:“你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呀?”她才知道,原来在名校,不止她自己感到焦虑。
进入名校才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别人可能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在这个圈子里,你再也找不到你的优越感。当你看到一个精致妆容的姑娘用流利的英文在台上自信地与别人辩论,而你做个报告却至少要准备72h,你不禁苦笑,高考700多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身边优秀的人太多,于是你不得不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设定。
2 | 比你优秀的人总是比你更努力
一个清华毕业的老资历这样评价名校,老师教学水平并没有高到哪去,教的内容也只是中规中矩,但是学生都是全国选拔出来的精英,悟性高。而且竞争意识强,你学到这个,我就要玩出那个,整体水平自然高。”
我是学医的,现在在北大读研,本科时每天都去自习室看书,基本每天看书到晚上十一点以后,自以为比较刻苦,可是奖学金拿不到一等。而某真学霸晚上上自习我基本没见他比我走的早,后来我和他“死磕”了一周,发现他每天晚上自习到2点,有时会通宵,最后他保研去的协和。想要优秀,真的要靠努力。@知乎某匿名用户
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的时候,可能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加努力。比如当你还只知道啃好书本学好专业知识的时候,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去名企实习或者个人创业,又或者在学校组织混的风生水起;当你终于拿了国家一级奖学金,而别人创业已经可以月入2万。在相同时间、相同环境下,似乎总有人做的比你更出色。
大家谈起未来,可以侃侃而谈起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时你说,“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你就已经落后。毕业后,你月薪2万,已经超过了应届生工资的平均水平,但是你的同学平均年薪50万,于是你太不敢和别人提起你是XX校的毕业生。压力就这样无声的存在于你和身边人的对比中。
3 | 我必须要找到一份好工作
某国内top10院校的一个网友说他们家只有他这个大学生,他爸妈都为他感到骄傲。家里所有亲戚提起他说的都是“毕了业就是人上人啦”。然而现实却是自己所在专业的对口工作毕业起薪6500,别说成为“人上人”了,怕是自己都养不起。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父母的骄傲,全校的老师,父母的同事,全部知道我的名字。我走在学校里,会听到别人在后面偷偷的议论:“看,那个就是考全市第一的人。”上大学之后,新的环境中身边的人太过于优秀,我感觉自己渺小的就像一粒尘土,我有过很多次自我怀疑,绝望,夜里会做噩梦,睡觉前在床上偷偷的流眼泪。@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毕业前夕的他一直处于高度焦虑中,怕自己不能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为父母丢了人;又怕身边朋友都有了好的出路,自己被同龄人“落下”。生怕听到别人那句“名校毕业又怎么样,还不是就每月挣那几千块。”所以当找工作多次碰壁时,难过的不是自己怀才不遇,而是那颗名校光环也撑不起的虚荣心。
02 名校就业数据
1 | 名校毕业生人数增加
从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8届毕业生最多的学校是浙江大学(11972人),除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大学外,其他高校2018届毕业生相比2017届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这也意味着求职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 | 就业与创业
根据统计,2018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本地城市,除本省市之外,去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也较多。毕业生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各大高校毕业生中签约较多的单位主要包括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国家重点央企。其中,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四所“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华为和腾讯是四所学校毕业生最大雇主。
应届毕业生期望年薪10万+,但平均薪资最高的清华应届毕业生,也只是勉强过10万,相比前几年整体工资水平有所下降。
各大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只占极少数,而且人数相比2017年有所减少。据统计,清华大学2018届毕业生直接创业人数为60人,直接创业总人数相比2017届毕业生减少11人,创业领域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和文化创意。总体来讲,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03 名校生害怕找不到工作
每年复旦的就业率都很高,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找不到工作或者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1 | 专业爆冷&专业知识不扎实
有不少同学为了进名校,报名了低分专业或者自愿被调剂到了冷门专业。然而到了毕业时发现,虽然名校,但是行业薪资水平就摆在那里,并不会高到哪里去。
又或者大学四年不喜欢、学不会等等的原因,专业知识学的不扎实,也没有主动去钻研专业技能,该考的证都没考下来,求职时没有任何竞争力。公司招聘看得并不是看你的学校有多牛,而是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不要把学校的平台价值错认为是自己的价值。
2 | 沉浸在校园规则的成就种
有的学生在本科前3年都在做学生工作,加入学生组织后就开始想办法升级,努力做到部长、副主席,然后晋升院会主席,甚至想搏得机会去校级组织做干部。大学最美好的时光都用来追求“名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上课时间去处理学生组织的事情。
等毕业时回头一想,这么多年学生工作带来了什么?在整个过程当中最有挑战性的不过是组织大家做一件他们不想做的事,而大多情况下是一个活动的执行者、服务者。
当你在学生组织中拼出了一席之地,你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同龄人的前面,甚至身上会带些“官气”。作为一个高校规则下“相当出色”的学生,几乎拿满了所有的奖,在毕业时非常自信,但真的走上社会才发现,那些无端的自信都只是这种规则下造就的错觉。
求职时,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一切都是虚谈。当面试官问你是否会XX技能的时候,你摇摇头、涨红了脸,唯一可以吹嘘的大概就是大学四年中自己参与过的活动和那个学生领导的Title。
学生活动经历只是找工作时的加分项,你的专业能力不及格,加多少分也拯救不了你。比如当你打算走进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那个在大二时为了做IOS开发而退出学生组织的同学,是有多么地有远见。
3 |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什么样的学生找工作容易,甚至是工作去找他?是那种自我驱动型的人。广泛地尝试,找准自己的定位,做每一件事都是从自身职业发展出发。这样的人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道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需求,知道怎样脱颖而出。
有的朋友说,学校会给你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找不到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名校本身的资源(比如学校平台、人脉资源)都远超一般学校,并且光是“XXX 大学毕业生”这几个字,就足矣让你的简历鹤立鸡群。同时,名校中优秀的学生更多,氛围更好,环境会为你带来正向影响。
学生的能力确实是依靠自己培养,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三观和职业发展的建立,大多依赖于身边人或一些校外经历。仅仅通过高校本身的教育,很难建立自己的求职观。结果就是,大量学生按照学校安排被动学习、考试、求职,最后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一无所长,焦虑便随之而来。
大学只是进入社会前的跳板,我们要搞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再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适合怎样的岗位,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再为之努力。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最终只能陷入“明明名校毕业却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