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贤职招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职业指导 > 职业规划 > 从一线大厂辞职回老家的打工人,现在都后悔了吗?
从一线大厂辞职回老家的打工人,现在都后悔了吗?
作者:小贤 时间:2022/12/6 阅读:154次

“逃离北上广”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讨论了逃离的开始,并没有关注过逃离的结果。那些逃离成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01

 殊途同归的打工人 



大漠骑象人:


我硕士毕业,在深圳某一线厂工作6年的程序员,两个月前离职回到长沙,后来进了一个做B端业务的小厂,目前上了一个月的班,现在后悔了。


我觉得后悔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回来后小厂上班,工资打骨折;

第二,小厂的技术相对落后,自己已经对手上的工作失去了兴趣,觉得工作没有价值;

第三,小厂里都是关系网,自己晋升空间几乎没有,一眼望到头。

以上总总,觉得落差好大,所以后悔回来了。



但我回来也是有非回来不可的理由,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也是老家这边的,今年准备结婚了,双方父母都希望我们在老家发展,俗话说,父母在,不远行。我只好选择回来。



image.png




姗姗:

我辞职离开北京,是因为尝试过之后发现,未来发展规划和当时的工作不相符。我理想中的生活,是闲适稳定的,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


我在北京,每天早上10点到公司,偶尔有加班,不加班差不多7点下班,8点多能到家,回去之后洗漱、稍微放松一下,时间就流逝得非常快。


我在大连上大学的时候,就规划进互联网大厂,当时学画画,就是为了去做UI,一开始工作也投入了很多激情、梦想和理想,但后来发现,工作达到的预期是别人的,而不是我自己的。对我个人来说,工作能否让我感到快乐是很重要的。如果当天输出的工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会感到受挫,一天的心情非常不好,到晚上什么都不想干。


可能是因为做设计、也可能是个人因素,我是一个蛮感性、随性的人。毕竟工作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需求是什么,你就要做什么,我的性格,就不适合在快节奏的大厂工作。之前在大厂的工作,让人感到不充实、乏味枯燥,过得浑浑噩噩。


在保定,我的生活节奏更慢。我比较注重参与孩子的成长,在他特别需要妈妈的时候,我会先把他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到非常非常非常幸福。同时我还在做一些我兴趣所在的工作,经营小红书、接一些外包。我主要做婚礼周边的设计,比如婚礼logo和婚礼插画、婚礼请柬。每次在小红书发作品,如果有反响就会觉得蛮开心,哪怕是一点回应。


我现在也在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备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国企等。目的是主业工作稳定,一方面有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点。


8年的一线打工人,我也曾为我的人生奋斗过,追逐过,现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人,领工资,有社保,有闲暇,能慢下来去体验午后的阳光,欣赏窗外的云朵。


只是偶尔会觉得可惜,毕竟我现在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做着可有可无的事儿,聊着可有可无的天。如果我现在还在做设计师,一定更资深了吧,我可是拿过国家级优秀设计作品奖的哦。



image.png




赵涛:


2014年,我来到杭州市某大厂做运营。借10年前互联网公司崛地而起之势,我拿着令人艳羡的薪资与福利,开始了“大厂人”的旅程。


之所以来到这家大厂,除了薪资和福利,互联网大厂的“隐形价值”同样足够吸引我。借助这个平台,我可以掌握前沿资讯,可以深度了解产业现状,为年轻时创业的梦想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大厂,一做就是7年。入职伊始,需要花很大力气来适应大厂的节奏和氛围。在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我常需要加班至深夜。特地来杭州看我的母亲,都没跟我一起吃过几顿饭。


人在职场,我无法拒绝上级交代给我的任务,哪怕有的任务我根本不喜欢。尤其是面对“公司需要我是怎样的人”和“我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常令我非常苦恼。但基于诱人的薪水,加上我当时的晋升通道还算明朗,年轻的我选择留下来。


35岁,是大厂裁人的关键节点。虽然我个人的事业没有受到裁员风波影响,但内心的叛逆却不断翻涌,拷问自己:我真的开心吗?颠簸半生,几时顾及过自己的真实感受?


母亲已到70岁高龄,我却连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多重现实的考量,都在逼迫我在中年做出人生的转向。


2021年7月,我从大厂裸辞,回到了大连,此时我37岁。


辞职之后至今半年时间,我没有选择继续找工作,而是疯狂学习输入。我继续服装设计的学习,摸索自主成立品牌的路子。我拾起了业余爱好,看书、学京剧、中医,把以前想做没精力做的事都做了,还用大量的时间陪伴自己的母亲。


我还想去剧组当群演,本来联系好一个剧组,但因为疫情剧组暂停工作,在等通知。在杭州大厂工作时,我已经注册好自己的公司和品牌,下段工作我应该会扎根大连,偶尔出差,不会再回大城市996了。



因为一切都是打乱重来,过程自然是艰辛的。母亲常说,我这是吃饱了撑的。现在想来,我不后悔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大厂的写字楼里,也不后悔去年离开了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是苦是乐,皆是人生。



image.png




02

 老家企示录 





近年来,大量的一线厂员工,由于种种原因回流故土,这些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行业头部企业的淬炼与洗礼,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软性能力,都相对比较优秀。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练就了极强的抗压能力;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练就了扎实的沟通能力;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练就了急速的自我迭代能力。作为三四线城市的企业,要如何承接这批回流大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管理衔接


不可否认,很多成熟先进的行业都会把公司总部放在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对人才有虹吸效应,企业也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招募人才上。那么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来说,自然能招募到的人才就比较局限。人才的匮乏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便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


还有就是,大部分三四线的产业与企业都是在跟随一线的企业发展脚步。跟随无可厚非,在业务跟随大流的同时,管理方法,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工作环境等环节也应该做好跟随。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经验和方法,为承接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image.png




认知衔接


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或者管理者,又一个更大的局限是对新兴事物发展规律的敏感度不够,对当下人力资源环境的认知有偏差。


一线大厂回流的员工,其实在工资打折这件事情上已经早有心理预期。他们之所以毅然决然的回老家企业上班,就说明他们做好了降薪的准备,他们只是在薪酬之外的地方有所期待,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提升员工幸福感、归属感、和稳定性层面做出相应的举措,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会是质的飞跃。




image.png



回老家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对与错,任何选择都会有利与弊的冲突,成年人要做的只是找到那个平衡点。正如苏轼一生漂泊,却也活得坦然,有诗为证,“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开创者.jpg

55png.png 55png.png 55png.png


来源:贤职招聘网
热门推荐